
一幅画上,皮卡丘、飞天小女警、海绵宝宝、哆啦A梦齐聚,“童年回忆”在奶油顶形状的雪山上滑雪,这是第十一届青年艺术博览会的一件作品——由青年艺术家董丹丹创作的布面油画《甜山》。它生动揭示了本次青艺博的一大关键词:“年轻态”。
《甜山》。阮佳雯 摄
11月5日,“城市漫游”——2025年(第十一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暨(第四届)全国青年艺术邀请大展将在海派艺术馆开幕,以“年轻、活力、多元、创新”为初心,汇集近200名青年艺术家的近千件作品,涵盖布面油画、绢本水墨、综合材料装置、数码微喷、丙烯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青年艺术的生命力。今年,青艺博正式迈入第二个“十年计划”。经十载探索,11岁的青艺博正迎来向复合型服务平台的转型期。
勾勒青年艺术生态全景图
走进海派艺术馆主展厅,年轻艺术家的创造力在两大板块中交相辉映。“青艺·视界”板块呈现2025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青年策展人计划成果展,而“青艺·起点”板块则呈现2025第十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城市漫游”招募入选作品,展现艺术家的多元活力,共同勾勒出青年艺术生态的全景图。

展览现场。阮佳雯 摄
“青艺·视界”板块分为三个部分,由四位青年策展人分别策划。由周欣、丁梦菲策划的“之间:海外留学一代的游牧地图”(下简称“之间”)以“空间之间——身份之间——时间之间”为线索,聚焦于一群曾在海外留学的青年艺术家。他们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生活与创作常常带有一种独特的“夹缝感”。这些创作不只关于乡愁,更关乎他们在文化转换中的种种体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展览现场。阮佳雯 摄
第二部分“我们这一代:记忆的棱镜与未来的草图”(下简称“我们这一代”)呈现年轻人的共同记忆,策展人武林表示,“‘我们这一代’并非试图定义某个世代,而是邀请观众走入80、90、00后艺术创作者共同构建的记忆迷宫与未来图景。”其中,作品《甜山》通过卡通人物“全家福”油画,唤起观众童年记忆,作者董丹丹介绍,“就像小时候一边吃冰淇淋、一边看动画片的夏天。”
“叠视之境”试图打破城市的边界,从最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聚焦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共通的生命体验。艺术家们将来自不同城市的文化印记、建筑风貌与生活片段,在创作中进行了巧妙的拼接与融合。通过这种“叠视”的视角,展览为观众搭建起一个跨城市的对话平台。
“青艺·起点”板块,汇集施歌《星尘的游历-1》、缪雨菲 《羽叶摇翠时》、吴嘉柠 《重构》等作品,青艺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艺术世界,每一刻、每一步都可能成为新的起点,载满无尽的创意和希望。”


展览现场。阮佳雯 摄
同步开幕的全国青年艺术邀请大展由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联合闵行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打造,并落地于海派艺术馆。这一品牌不仅提升了青艺博的学术内涵,也展现了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与追求卓越的专业水准。
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实验
在主展馆之外,本届青艺博突破传统展陈模式,打造“一主多分”结构。主展馆设置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分展场则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从核心商圈的商业综合体、街角的咖啡店,到社区文化广场、历史街区。艺术不再是刻意的“打卡”,而是日常流动中的惊喜邂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漫游”。



展览现场。阮佳雯 摄
本届青艺博期间,一个名为“艺术品超市”的创新项目将正式亮相。项目立足于闵行成熟的文创产业基础,充分整合青艺博十一年来积累的2000余位青年艺术家资源与观缘文化海派艺术IP,旨在打造“买得起的艺术品”与“艺术授权超市”双引擎。前者通过标准化定价、分级策展与顾问服务,让原创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艺术授权超市”则聚焦IP商业化转化,涵盖插画授权、文创开发、数字藏品开发等领域。


展览现场。阮佳雯 摄
与此同时,“艺术小店”授权计划也将同步启动。该计划将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书店、咖啡馆等场所,带来青艺博“微型艺术展”。这些小型艺术空间将由艺术从业者或创作者自主运营,让艺术以更亲切、更日常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打通艺术消费的“最后一公里”。
扎根闵行三年来,青艺博从打造梅陇镇观缘文创园区的“青艺基地”,到推出艺术家虚拟工作室注册服务,已带动30余家艺术机构落户,形成创作、衍生、交易的完整产业链。展会期间,青年策展人交流活动将同步举行。
2025第十一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指导免费股票配资,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共青团上海市闵行区委员会主办,光明乳业致优品牌首席赞助。
贝格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